第一章:圖畫信大作戰(zhàn)
回到北京的第一周,小安娜就陷入了嚴重的"雪國思念癥"。
她拒絕吃最愛的餃子,理由是"廖沙喜歡餃子,要留給他吃";她把所有藍色外套都藏進衣柜,因為"廖沙的圍巾是藍色的,不能和他撞色";甚至晚上睡覺時,她堅持要把那兩個松果雪人擺在枕頭兩邊,小手輕輕拍著它們說:"這樣廖沙就不會孤單了。"
程野看著女兒日漸消沉的小臉,終于在某天晚飯后提議:"要不你給廖沙寫封信吧?把想對他說的話畫下來。"
小安娜的眼睛"唰"地亮了,像被點燃的小燈籠:"真的可以嗎?信會飛到莫斯科嗎?"
"當然,"程野翻出彩筆和畫紙,鋪在茶幾上,"我們一起畫。"
于是,人類史上最混亂的跨國筆友計劃正式啟動。
第一封信的內容堪稱抽象派杰作:左上角畫著穿紅棉襖的小女孩,頭頂用歪歪扭扭的中文標注"安娜";中間是一架線條顫抖的飛機,機身上還畫著淚珠;右下角畫著戴藍圍巾的小男孩,旁邊打了個大大的問號。
小安娜嚴肅地解釋:"這是我在飛機上想廖沙,飛機也哭了。"
程野被女兒的細膩感動得差點流淚,直到他看到信封背面畫了個齜牙咧嘴的骷髏頭。
"這又是什么?"他指著骷髏頭問。
"海盜信必須有標記!"小安娜理直氣壯地舉起蠟筆,"廖沙說我們是'冰雪海盜團',寫信要有海盜的樣子!"
伊萬毛遂自薦寫俄語地址,結果把"莫斯科州"寫成了"莫斯科粥"。信寄出三天后,程野接到老伊萬諾維奇的國際長途,老人的聲音透過聽筒傳來,帶著哭笑不得的語氣:"程啊,你們給我孫子寄了份菜單?廖沙非說這是你們要來莫斯科煮他的菜譜!"
程野舉著電話,看著正給松果雪人"寫信"的女兒,無奈地扶額。
第二章:翻譯災難現(xiàn)場
廖沙的回信比預期來得快——一張被蠟筆涂得五彩斑斕的硬紙板,上面用膠水粘滿了各種"寶貝":一小撮金色毛線(代表自己的頭發(fā))、一粒從外套上揪下來的棕色紐扣、幾顆疑似狗糧的棕色顆粒(后來證實是融化后又凝固的巧克力豆)。
"這絕對是藝術品。"程野舉著信紙,小心翼翼地躲開小安娜搶奪的小手,生怕碰掉上面的"珍貴材料"。
伊萬皺著眉頭研究附帶的俄文紙條,手指在字母上一個個點過去:"廖沙說他...呃...想把你泡在湯里吃掉?"
"什么?!"程野一把抓過紙條,雖然俄語不算流利,但"吃"這個詞他還是認識的。
經過全家緊急破譯,真相終于大白:廖沙原本想寫"Я скучаю по тебе"(我想你),卻漏寫了關鍵的前置詞"по",于是句子變成了"Я скучаю тебе"(我懷念吃掉你)。
小安娜卻對此毫無懼色,反而興奮地拍手:"廖沙要和我玩食人族游戲!上次我們在雪地里就說過要假裝吃對方!"
她立刻鋪開畫紙回信,畫了一幅自己被燉在大鍋里的場景,鍋下火焰熊熊,旁邊還用中文歪歪扭扭地寫著"好吃"。程野看著那幅"自畫像",突然理解了什么叫"童言無忌"。
文化誤解的雪球越滾越大。
第二周,廖沙寄來一張在雪地玩耍的照片,背后用拼音歪歪扭扭地寫著"Wo yao lai Zhongguo chi ni"(我要來中國吃你)。
伊萬看得哈哈大笑,差點從沙發(fā)上滾下去:"這小子有前途!和我小時候一樣敢想敢說!"
程野徹底崩潰,連夜給老伊萬諾維奇發(fā)視頻通話。兩位家長對著鏡頭,像破譯密碼一樣核對孩子們的"天書作品",最終發(fā)現(xiàn)了驚人的真相:
- 廖沙從一本童話書上看到"吃"可以表達親密,誤以為中文里"吃"也是"一起玩"的意思
- 小安娜則把俄羅斯民間故事里的"食人族游戲"當真了,覺得這是表達友誼的高級方式
"看來我們需要專業(yè)翻譯。"程野揉著發(fā)脹的太陽穴,把兩小只的"食人通信"小心翼翼地鎖進了抽屜,決定親自審核下一封郵件。
第三章:文化使者誕生記
轉機出現(xiàn)在第三封信。
小安娜畫了幅全家福:戴眼鏡的程野舉著相機,金毛炸裂的伊萬張開雙臂,穿紅色棉襖的自己站在中間,旁邊用彩筆寫著"北京等你"。這幅畫被廖沙帶去幼兒園,意外引起了老師葉卡捷琳娜的注意。
"這是絕佳的文化交流素材!"葉卡捷琳娜激動地給程野發(fā)郵件,"我們幼兒園想舉辦'中俄兒童文化周',邀請小安娜的班級一起參與,通過視頻連線互動!"
于是,在某個陽光明媚的上午,程野公司的會議室被臨時改造成跨國直播間。
屏幕里,廖沙所在的班級坐滿了金發(fā)碧眼的俄羅斯小朋友,他們齊聲喊著剛學會的中文:"你好!"
屏幕外,小安娜班級的二十個中國孩子立刻回應:"Привет!"(你好)
活動流程精彩紛呈,也狀況百出:
1. 飲食文化交流
中國小朋友展示包餃子,小安娜興奮地把餡料涂在鼻尖上,宣稱"這樣餃子會更香";俄羅斯小朋友演示煎薄餅,廖沙手一抖把餅拋到頭頂,引來一陣歡笑。
2. 語言小課堂
小安娜自告奮勇教俄語"我愛你",結果發(fā)音太像"烏拉",全場小朋友學會的都是"烏拉",喊得震耳欲聾;廖沙教俄語數(shù)數(shù),中國孩子們硬是把"пять"(五)記成了"屁股",老師糾正了八遍都改不過來。
3. 終極災難環(huán)節(jié)——手工課
中方寄去的紅色剪紙材料,被俄方孩子做成了迷你"伏特加酒杯";俄方寄來的套娃,被中國孩子畫成了熊貓人戰(zhàn)隊,每個娃娃臉上都貼著黑眼圈。
程野看著屏幕上雞飛狗跳的場景,忍不住對身邊的伊萬耳語:"這算文化沖突還是文化融合?"
伊萬正忙著阻止小安娜用馬克筆給屏幕里的廖沙"畫胡子",聞言咧嘴一笑:"這叫'創(chuàng)造性外交',比大人開會有效多了。"
活動結束時,兩國的孩子們都學會了對方國家的"再見"。
中國小朋友齊聲喊:"達斯維達尼亞!"(再見)
俄羅斯小朋友則用中文喊:"拜拜!"
唯有小安娜和廖沙異口同聲:"下次一起吃人!"
全場大人集體石化,隨后爆發(fā)出善意的笑聲。葉卡捷琳娜老師擦著笑出來的眼淚說:"看來文化交流任重道遠啊。"
第四章:冬日重逢計劃
文化周的意外成功帶來了更大的驚喜——程野公司決定派他常駐莫斯科,籌建新的分部。
"也就是說..."伊萬一把抱起小安娜,在客廳里轉了三個圈,"我們要回莫斯科住一整年!烏拉!"
小安娜立刻撲到書桌前,開始給廖沙畫新的圖畫信。這次的畫面更復雜了:左邊是北京天安門,她用金色蠟筆涂得閃閃發(fā)光;右邊是克里姆林宮,因為紅色蠟筆用完,她改用粉色代替;中間畫著兩個火柴人乘火箭相撞,火花四濺處寫著大大的"YES!"
老伊萬諾維奇打來視頻電話時,笑得胡子都在顫抖:"我孫子把這幅畫貼在了冰箱最顯眼的位置,現(xiàn)在全家都知道中國火箭要撞紅場了。"
搬家前的周末,程野帶小安娜去買過冬的衣服。
"為什么要買這么大的?"小安娜從一件能裝下兩個她的羽絨服里探出頭,像只被困在睡袋里的小松鼠。
程野打開手機上的天氣預報給她看:"莫斯科下周降溫,零下30度,要穿得像小熊才不會冷。"
"那廖沙會不會凍成冰棍?"小安娜皺著小臉問,伸手摸了摸那件厚得夸張的滑雪褲。
"不會,"伊萬突然從貨架后冒出來,往購物車里扔了五包暖寶寶,"因為我們有秘密武器。"
結賬時,收銀員看著他們堆成小山的商品,忍不住好奇地問:"您家孩子是要去南極考察嗎?"
程野看著正把一個毛絨熊塞進購物車的小安娜,苦笑著解釋:"不,只是去俄羅斯找她的'食人小伙伴'。"
小安娜立刻糾正:"不是食人!是一起吃火鍋!"
尾聲:雪國列車
飛往莫斯科的航班上,小安娜趴在舷窗邊,看著下方不斷縮小的城市,突然轉頭問:"爸爸,廖沙還會認得我嗎?我長高了一厘米呢。"
程野幫她系好安全帶,溫柔地說:"當然,就像你一眼就能在人群中認出他一樣。"
"那我們落地后要先玩什么?"小安娜掰著手指頭數(shù),"雪橇?冰燈?還是去看小烏拉?"
伊萬從前排座位轉過來,神秘兮兮地掏出兩張門票:"動物園新來的北極熊幼崽,據(jù)說很溫順,可以親手喂食。"
小安娜的尖叫聲差點掀翻機艙頂。程野連忙向周圍乘客道歉,轉頭瞪伊萬:"你就不能等落地再說?"
俄羅斯人無辜地眨眨眼:"提前預習快樂也是快樂。"
飛機穿過云層,小安娜抱著她的松果雪人,開始用中俄雙語編一首跑調的歌:
"北京到莫斯科~飛機飛得高~
廖沙等我喲~我?guī)Я嘶疱伭蟸
這次不寫信~見面要擁抱~
一起看北極熊~再也不分開~"
程野和伊萬相視一笑,眼里滿是溫柔。
此刻,在莫斯科郊外的某個院子里,金發(fā)小男孩正踩著板凳,費力地往大門上掛自制的"歡迎安娜"橫幅。橫幅歪歪扭扭,卻用紅藍色蠟筆寫滿了稚嫩的"烏拉"。
而橫幅下方,去年冬天做的兩只冰燈,在積雪覆蓋下,竟還奇跡般地留有淡淡的彩色痕跡,像兩顆等待重逢的星星。
跨國筆友的冒險即將翻開新的篇章,雪國里的故事,才剛剛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