歸途,與來路,是截然不同的光景。
來的時候,我只是一個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舍人,帶著一個不知前路的使團(tuán),在秦國官員冷漠的注視下,小心翼翼地前行。
回去的時候,我乘坐的是秦王親賜的、配有四匹駿馬的華美馬車。護(hù)送我的,是秦國正兒八經(jīng)的使團(tuán)隊(duì)伍,為首的官員,對我畢恭畢敬,言必稱“上卿大人”。
他們看我的眼神,變了。
不再是戲謔和輕蔑,而是充滿了敬畏,和一絲絲不易察覺的恐懼。
仿佛我,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,而是一個能呼風(fēng)喚雨、顛倒乾坤的怪物。
我知道,我能活著走出咸陽,不是因?yàn)榍赝醯娜蚀?,而是因?yàn)槲易屗靼琢艘粋€道理:趙國,雖然弱小,但趙國人,是有筋骨的。這條筋骨,寧折不彎。
你可以用絕對的武力打敗我們,但你休想用陰謀詭計(jì),讓我們跪下。
我坐在馬車?yán)?,掀開車簾,看著窗外飛速倒退的、秦國的山川。
關(guān)中的景色,雄渾而蒼涼。
天上的月亮,似乎都比趙國的,更大,更冷。
“秦時明月漢時關(guān)”,我忽然想起了后世的這句詩。
此刻,我看到的,就是這輪照耀了千古的“秦時月”。
它見證了秦國的崛起,見證了六國的掙扎,也見證了我,一個來自趙國的小人物,在這片土地上,所經(jīng)歷的一切。
我的心中,沒有勝利的狂喜,反而,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沉重。
這一次,我靠著智慧和以命相搏的勇氣,僥幸成功。
但下一次呢?
秦趙之間的國力差距,是無法用任何計(jì)謀來彌補(bǔ)的鴻溝。
秦王放我回來,固然是為了保全顏面,但何嘗又不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自信?
他自信,總有一天,他會用堂堂正正的陽謀,用他那無堅(jiān)不摧的鐵騎,踏平整個趙國。到那時,他會把我今日帶給他的羞辱,千百倍地,討還回來。
歸途漫漫,我思緒萬千。
我復(fù)盤著此行的每一個細(xì)節(jié)。
在咸陽宮上的那番對峙,看似驚險(xiǎn),實(shí)則是我早已推演過無數(shù)遍的劇本。
真正讓我后怕的,是李四。
那個我派去送玉的、沉默的馬夫。
他,現(xiàn)在怎么樣了?
他是否,已經(jīng)安全抵達(dá)邯鄲?
還是,已經(jīng)倒在了歸途的某一個角落?
我不敢去想。
我只能在心里,默默地為他祈禱。
他是這個故事里,另一個,不該被遺忘的英雄。
車隊(duì)行至秦趙邊境。
前來交接的,是趙國的大將,李牧。
他看到我安然無恙地從秦國的馬車上走下來,那張一向如冰山般冷峻的臉上,也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。
他上前,緊緊地握住了我的手。
“藺先生,辛苦了?!?/p>
他的手,孔武有力,掌心,是厚厚的繭。
這是,一雙武將的手。
而我,一個文人,卻完成了他,乃至整個趙國軍方,都無法完成的任務(wù)。
秦國的使臣,與李牧交接完畢,客氣地行禮告辭。
看著他們遠(yuǎn)去的背影,我終于,長長地,松了一口氣。
回來了。
我,終于,活著回來了。
李牧將軍,為我換上了趙國的馬車。
他對我的態(tài)度,與在邯鄲時,判若兩人。
“先生此行,以一人之力,退秦國之兵,揚(yáng)我趙國國威,功在社稷。末將,佩服?!彼f得,真心實(shí)意。
“將軍過譽(yù)了?!蔽铱嘈Φ?,“相如不過是,僥幸而已。”
“世上,沒有那么多的僥幸?!崩钅翐u了搖頭,眼神深邃,“只有,真正的勇氣?!?/p>
我問他,關(guān)于和氏璧的消息。
李牧告訴我,七日前,邊境的守軍,在一處懸崖下的草叢里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包裹。打開一看,正是失蹤多日的和氏璧。
玉,完好無損。
但包裹上,沾滿了血跡。
他們在附近,沒有找到任何人?;畈灰娙?,死不見尸。
我的心,猛地沉了下去。
李四……
我閉上眼,腦海中,浮現(xiàn)出他那張木訥的臉,和他磕下的那三個響頭。
我知道,他,一定是用他自己的方式,完成了他的承諾。
他,回家了。
我對著西邊的方向,深深地,鞠了一躬。
這一躬,是為了那個,連名字,都不會被史書記載的、真正的英雄。
馬車,繼續(xù)向東。
家的方向。
天邊的月亮,依舊是那輪秦時D月。
但它照耀的,已經(jīng)是一個,重獲新生的,趙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