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章
麥穗十八歲生日那天,收到了父母送的特殊禮物——一個老式膠片相機和一本空相冊。
"這是爸爸當年給我媽媽拍第一張照片時用的相機。"程默小心翼翼地取出那臺略顯陳舊的尼康FM2,"現(xiàn)在它屬于你了。"
蘇瑾將相冊放在女兒手中:"這里面等著被你發(fā)現(xiàn)的真實之美。"
麥穗撫摸著相機冰涼的金屬外殼,感受著歲月留下的細微劃痕。這臺相機見證了她父母最初的相遇,也即將開啟她自己的旅程。
"我想用它記錄我的大學(xué)生活。"麥穗抬頭,眼中閃爍著與年輕時的蘇瑾如出一轍的光芒,"從不同的角度。"
開學(xué)第一天,麥穗沒有像其他新生那樣忙著拍宿舍和校園。她躲在食堂角落,用那臺老相機捕捉著新生們的表情——期待、忐忑、興奮、迷茫...那些最真實的情感瞬間。
"你拍的照片很有感染力。"一個戴黑框眼鏡的男生站在她身后說,"我是新聞系的林遠,校報攝影記者。"
麥穗轉(zhuǎn)身,看到一雙真誠的眼睛。這個叫林遠的男生沒有刻意打扮,卻有一種令人安心的氣質(zhì)。
"要看看嗎?"她遞過剛拍完的膠卷,"不過得等洗出來才知道效果。"
"暗房在新聞系三樓。"林遠自然地接過膠卷,"我?guī)闳ィ?
就這樣,一段新的故事開始了。在暗房的紅光下,兩個年輕人看著影像在顯影液中慢慢浮現(xiàn),就像看著緣分在眼前顯影。
大學(xué)四年,麥穗和林遠成了最佳搭檔。她負責捕捉畫面,他負責撰寫文字,一起為校報制作了多個引起轟動的專題報道。從食堂阿姨的日常到清潔工的辛勞,從圖書館的深夜到運動場的汗水,他們記錄著校園里最真實的生活。
畢業(yè)前夕,麥穗收到了紐約視覺藝術(shù)學(xué)院的錄取通知書,而林遠則獲得了牛津大學(xué)的羅德獎學(xué)金。
"四年異地戀,你怕嗎?"在校園的櫻花樹下,林遠握著麥穗的手問。
麥穗舉起相機,拍下他緊張的表情:"怕,但真實的東西值得等待。"
就像父母當年一樣,麥穗和林遠在分離中成長,在思念中堅定。每周的視頻通話,每月的信件往來,每次短暫相聚時拍下的照片...這些都成了他們愛情的見證。
在紐約,麥穗沒有像其他留學(xué)生那樣追逐時尚與潮流。她走遍紐約的街頭巷尾,用鏡頭記錄這座城市的另一面——哈萊姆區(qū)的爵士老人,布魯克林的街頭藝術(shù)家,皇后區(qū)的移民家庭...她的畢業(yè)作品《真實的紐約》被《時代》雜志選為年度最佳攝影集。
與此同時,林遠在牛津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。他的論文《視覺敘事與社會變革》探討了攝影如何推動社會進步,引用了大量蘇瑾和麥穗的作品作為案例。
"你媽媽的作品改變了時尚界的審美標準,"視頻通話時,林遠興奮地說,"而你的作品正在改變?nèi)藗儗Τ鞘械恼J知。"
麥穗笑著搖頭:"我們只是展示了世界本來的樣子。"
畢業(yè)后,麥穗和林遠回到中國。他們沒有選擇高薪的工作,而是加入了"真實之美"基金會。麥穗負責新成立的視覺傳播中心,林遠則主管政策研究部門。
"我以為你會失望。"第一天上班的路上,麥穗對父親說,"我沒有成為知名攝影師或?qū)а荨?
程默看著已經(jīng)長大的女兒,眼中滿是驕傲:"你選擇了更有意義的路。就像我和你媽媽當年一樣。"
在基金會,麥穗發(fā)起了"真實面孔"計劃,培訓(xùn)弱勢群體用影像講述自己的故事。從山區(qū)兒童到殘障人士,從退休老人到外來務(wù)工者,她相信每個人都有權(quán)定義自己的美。
林遠則推動了"真實契約"的升級版,將保護范圍從模特擴展到所有創(chuàng)意工作者。他們的工作相輔相成,就像他們的愛情一樣。
2023年春天,麥穗和林遠在父母當年結(jié)婚的農(nóng)場舉行了婚禮。沒有豪華排場,只有至親好友;沒有昂貴婚紗,蘇瑾親手為女兒縫制了簡約的白色連衣裙;沒有鉆石戒指,程默將自己當年用第一個月工資買的素圈送給了女婿。
"知道為什么選在這里嗎?"婚禮上,麥穗對賓客們說,"因為這里孕育了最真實的愛情,而現(xiàn)在,它將見證又一段真實的故事。"
當夕陽將麥田染成金色,程默和蘇瑾站在一旁,看著女兒和女婿在麥浪中相擁。二十多年前,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許下承諾;如今,那份承諾正在下一代身上延續(xù)。
"我們做到了。"蘇瑾靠在丈夫肩頭,輕聲說。
程默握住她的手:"不,我們還在繼續(xù)。"
遠處,麥穗舉起那臺老尼康相機,拍下了父母依偎的背影。在取景框里,兩位白發(fā)老人依然如年輕時般親密,身后是無邊無際的金色麥田,仿佛時間在此刻靜止,又仿佛故事才剛剛開始.